一桩婚事,一笔彩礼,八个媒人
在不少地区农村,彩礼定价已经超出两个家庭的掌控。原先的“土红娘”有了一套讲究时效的规则,把熟人社会扩展成跨省信息网络——这一头是上千个本地大龄男子,焦急完婚,那一头是几百个摸不清底细的外地女人,通过三个四个五个同行搭上线,价钱也在中间不断叠加,可能从几万涨到20万,最快几天促成。
近日一桩广州农村相关案件的庭审里,这样的媒人链条长达8人,分走了10万彩礼中的8万。当事男子40岁,母亲着急婚事,最后找到38岁相亲对象,第二天领证结婚后,才发现女方有精神问题。类似的结局也不是个例,这些婚姻如何走到这一步?最后怎么收场?其中有谎言的滋生,也有市场双方的“共谋”。
跨省接力,38岁的董超做过一年多。经手的最后一单里,他和湖南当地4个媒人一起,给30多岁的河北农村男人“匹配上”一个湖南女人。跟男方父母谈好价格,董超带着一家三口去湖南见女方。
到现场却出了岔子。链条中间一个媒人失联了一天半,董超只好陪着男人和父母,在酒店干等着。他跟客户实话实说,“女方红娘有事”,但他也不知道什么原因,只能不断安抚老两口,“补偿他们心里对女方减掉的印象分”。
等待是因为这行里有规矩。媒人接力时,相亲男女的联系方式只有链条终端的媒人持有,不会外泄,而位于链条中间的媒人只有上下游媒人的联系方式,所以男女双方见面时,必须所有媒人到场,有一个缺席,就不可能跟女方取得联系了。
董超解释,这样保护相亲者的联络信息,是为了垄断自己手上的资源,并且防止“跑单”。然而,接力总是状况不断。除了媒人失联,还有可能“跑空”。有时董超带着男方去到女方的城市,电话打过去,当地红娘突然说,“女孩不想嫁了”。他只好求情,拜托红娘帮忙劝劝,至少见一面。
跑空时,董超觉得自己像被“架在火上烤”——按照规矩,媒人出门不花钱,机票酒店都由男方掏,这类单子节奏快,男方一般是筹完彩礼才大老远跑过来,期待的是尽快领证。有几回,女方最后也没同意见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