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樁婚事,一筆彩禮,八個媒人
在不少地區農村,彩禮定價已經超出兩個家庭的掌控。原先的「土紅娘」有了一套講究時效的規則,把熟人社會擴展成跨省信息網路——這一頭是上千個本地大齡男子,焦急完婚,那一頭是幾百個摸不清底細的外地女人,通過三個四個五個同行搭上線,價錢也在中間不斷疊加,可能從幾萬漲到20萬,最快幾天促成。
近日一樁廣州農村相關案件的庭審里,這樣的媒人鏈條長達8人,分走了10萬彩禮中的8萬。當事男子40歲,母親著急婚事,最後找到38歲相親對象,第二天領證結婚後,才發現女方有精神問題。類似的結局也不是個例,這些婚姻如何走到這一步?最後怎麼收場?其中有謊言的滋生,也有市場雙方的「共謀」。
跨省接力,38歲的董超做過一年多。經手的最後一單里,他和湖南當地4個媒人一起,給30多歲的河北農村男人「匹配上」一個湖南女人。跟男方父母談好價格,董超帶著一家三口去湖南見女方。
到現場卻出了岔子。鏈條中間一個媒人失聯了一天半,董超只好陪著男人和父母,在酒店乾等著。他跟客戶實話實說,「女方紅娘有事」,但他也不知道什麼原因,只能不斷安撫老兩口,「補償他們心裡對女方減掉的印象分」。
等待是因為這行里有規矩。媒人接力時,相親男女的聯繫方式只有鏈條終端的媒人持有,不會外泄,而位於鏈條中間的媒人只有上下游媒人的聯繫方式,所以男女雙方見面時,必須所有媒人到場,有一個缺席,就不可能跟女方取得聯繫了。
董超解釋,這樣保護相親者的聯絡信息,是為了壟斷自己手上的資源,並且防止「跑單」。然而,接力總是狀況不斷。除了媒人失聯,還有可能「跑空」。有時董超帶著男方去到女方的城市,電話打過去,當地紅娘突然說,「女孩不想嫁了」。他只好求情,拜託紅娘幫忙勸勸,至少見一面。
跑空時,董超覺得自己像被「架在火上烤」——按照規矩,媒人出門不花錢,機票酒店都由男方掏,這類單子節奏快,男方一般是籌完彩禮才大老遠跑過來,期待的是儘快領證。有幾回,女方最後也沒同意見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