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照相館》與《731》:重塑中國創傷
在中國,二戰期間日軍在華暴行的記憶,始終是民族情感與歷史敘事交織的敏感地帶。每當相關事件被重新提起,往往會引發新一輪關於歷史創傷與民族情緒的輿論浪潮。其中最突出的莫過於「南京大屠殺」和侵華日軍731部隊的細菌戰。今年夏秋的中國院線,兩部講述這段歷史的電影成為焦點。7月底上映的《南京照相館》在不到20天內錄得中國官方統計的逾20億人民幣票房,成為暑期檔最熱影片。而另一部《731》則一度被指因內容過於殘酷而延後上映,將在9月中旬登場。在二戰結束80周年紀念日到來之際,兩部話題之作的推出時機不無象徵意味。中國也不掩飾其歷史記憶講述背後包含的政治意義:《人民日報》評論稱《南京照相館》是以「情感互觸」喚醒歷史記憶以及年輕一代的「時代責任」,而《731》更是由東北多個省市宣傳部參與制作,政治訊號更為直接。googletag.cmd.push(function(){googletag.display(\"div-gpt-ad-1385191137318-2\");});這些電影承載的不僅是對殘酷戰爭歷史的回望,也是當代中國如何向新一代觀眾講述和處理這些集體記憶的信號。主旋律對抗否認主義「這些電影常有『主旋律』特性,」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的中國文化學者白睿文(Michael Berry)向BBC中文表示,「不僅是娛樂作品,也被當作民族主義宣傳與教育工具」。這位現代中國文學與電影博士指出,數十年來中國拍過多部講述南京大屠殺的主流電影,而這最新一部本質上是在沿用既有套路:以照片作為核心,透過虛構角色保存證據,從而向世界證明歷史的真實性。《南京照相館》故事圍繞日軍南京大屠殺期間拍下的照片展開。《南京照相館》的故事線取材自大屠殺期間的兩名年輕中國人羅瑾和吳旋冒險保存日軍暴行照片的真實事件,敘事結構延續自1987年的電影《屠城血證》。兩部電影中,兩個真實人物都被虛構的多人角色取代。「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