蜱蟲,正在「城市化」,傳播的不止是「病」
2024 年夏,王女士在發熱三天後被緊急送醫。
入院時體溫幾近 40℃,意識模糊,血小板降至臨界值。她沒有基礎疾病,也沒有出遠門,更未踏入山區或林地。
初步診斷是感染性敗血症,抗生素治療卻幾乎無效。
第五天,病情急轉直下。
家屬正準備簽字轉入 ICU 時,一位經驗豐富的傳染科醫生在她耳後發現了一個小黑點。
不起眼,甚至像一顆色素痣。
但放大鏡下,它有著六條腿、一張螯口——是一隻
左滑,看真兇
?
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後續檢測結果證實,她感染的是「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征病毒」(SFTSV),一種近年來在中國多地報告的蜱媒病毒。
王女士沒有去過野外。「外出」的——是她家的狗。
就在發病前幾天,她帶著狗狗在小區草地玩耍。那天回家後,狗也只是不時抓耳朵,沒人多想。直到醫生細問病史,家屬才想起這個細節。
這並非特例,也不是偶然。
蜱蟲,正在「城市化」
蜱蟲,不算是我們很熟悉的「蟲」。
小到芝麻粒大小,不像蚊子那樣能夠飛行,不像跳蚤一樣擅長跳躍,卻正以一種極其隱秘、緩慢卻高效的方式,成為需要被注意的「公共衛生問題」。
圖片來源:文獻
過去,我們認為蜱蟲只活躍在林區、牧區、山區。而現在,它們的版圖早已擴張。
隨著城市綠化改善,濕潤的草叢、灌木、公園、綠化帶,正變成蜱蟲理想的藏身之處——它們在「成功城市化」。
例如,《中國疾控中心周刊》今年的一項研究就指出,城市環境中蜱媒病的多樣性與流行程度,已可與非城市環境中觀察到的程度相媲美。
在南京市的一項調查中,研究者在郊野公園捕獲的蜱蟲居然數量最多(50
只),其次,才是農村自然村周邊(47 只)和荒坡草地(33 只),林地反而最少(2 只)。
2023 年,還有研究者對上海黃浦區公園的蜱分布進行了調查,也檢出不少蜱蟲:2023
一年內共捕獲蜱蟲 1019 只,其中 6 月底為密度高峰。
圖片來源:文獻
其中,枯葉監測點的蜱蟲密度,遠高於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