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化壓力增加,人類是否應該減少吃米?
米是全球四十億人的主食。人們每天都會吃它,即使在重大節日期間也是如此。
米飯不僅僅是食物。對全球超過一半的人口而言,它是日常生活的主食——象徵著文化、傳統與經濟生存。
「米飯是每一道菲律賓料理的靈魂。它不只是主食,更是文化的基石,」來自菲律賓首都馬尼拉的英國廣播公司新聞頻道(國際) (BBC
World Service)聽眾阿德里安·比安卡·維拉紐瓦( Adriene Bianca Villanueva )說。
「大多數菲律賓人一天吃三次米飯——早餐、午餐和晚餐,甚至甜點也有。我最喜歡的米飯應該是糯米,因為在每一道菲律賓甜點裡,糯米都是不可或缺的元素,」她說。
但隨著氣候壓力日益加劇,一個迫切的問題浮現:我們是否應該少吃一些米飯?
全球主食
米飯易於烹飪、儲存和運輸。在亞洲,米飯通常搭配各種配菜,例如這道印尼魚菜。
根據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UN
FAO)的資料,全球可食用的植物種類超過五萬種,其中的十五種作物提供了全球九成的食物能量來源。稻米、小麥與玉米是其中的三大主力。
「全球約有 50% 至 56% 的人口依賴稻米作為主要主食,」國際水稻研究所(IRRI)總幹事伊凡·平托博士(Dr. Ivan
Pinto)表示。這意味著每天有近四十億人以米飯為主要食物。
稻米在南亞與東南亞地區廣泛種植,非洲的需求也日益增加,歐洲與拉丁美洲也有部分品種。然而,稻米在全球飲食中的主導地位,也帶來了代價。
缺水的作物
水稻在南亞和東南亞廣泛種植,歐洲和拉丁美洲也種植不同品種的水稻,非洲各地的需求也不斷增長
「稻米是一種非常\'口渴\'的植物,」英國稻米公司 Tilda(由西班牙跨國企業 Ebro Foods
擁有)的董事總經理讓-菲利普·拉博德( Jean-Philippe Laborde )解釋道。
「每生產一公斤稻米,需耗水約 3,000 至 5,000 公升,這是非常驚人的數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