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完985大學,我們成了「高學歷廢物」
「相比很多人,我不再領先一步,我變得心智不成熟,行動遲緩,作繭自縛,遺憾種種,表面勇敢,實則膽小如鼠。像幼兒園放學時久等家長來接的小孩,內心軟弱,號啕大哭,掙扎無果,待人搭救,然而沒有人能救我。」
夜裡十一點半,鹿之野在山西小城某單位的宿舍樓里敲下這段話,寫完,她點開豆瓣985廢物計劃小組,保存了下來。
「985廢物計劃小組」是上海一位大學生2020年創建的,如今組裡已有10多萬人。他們畢業或正就讀於名校,但卻視自己為失敗者。
5年前,鹿之野第一次在小組裡留言。那時,她還是中國政法大學的一名大學生,但在這裡,她無法再像中學時一樣,把學習視為唯一的目標,而是迷失在各種各樣的選擇中。
如今,畢業2年,她仍被困在大學時的迷茫中。外人眼裡的體面工作,對她卻像一副冰冷的枷鎖。
與鹿之野感受類似的985名校畢業生們還有很多。這群曾被寄予厚望的年輕人,在理想與現實的夾縫中,或妥協、或對抗、或重構自我價值。
當「985」的光環褪去,他們到底是時代的泡沫,還是找到了更真實的自己。高等教育貌似並沒有實現當初對他們的承諾,而「成功」和「失敗」的定義,也變得模糊不清。
2023年,鹿之野從法大畢業,進入二線城市某市級機關的法律崗位工作。這份工作清閑,同事友好,但她並不甘心在這裡。
下班後的街道安靜得過分,她總想起在北京大廠加班到凌晨的同學——那種被高樓擠壓的忙亂,反而讓她羨慕。
她也羨慕那位曾經和她同樣迷茫的學長——當年同樣站在法大校園的十字路口徘徊,如今卻已遠渡重洋,在美國重新開始了學業。剛畢業那年,她向學長發去私信,表露自己對現在處境的掙扎和不服,學長覺得她已經無需向別人證明自己,應該追求自己想做的事。
她動過「轉行做心理諮詢師」的念頭,這是她一直以來的夢想,可現實先給了她一盆冷水:同專業的朋友跨考北師大心理學,畢業後成了自由諮詢師,但月入五千,房租要靠家裡補貼。鹿之野把這條路徑在心裡劃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