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對中國是不是太軟弱了?《經濟學人》10月14日指出,近期兩名被控替中國從事間諜活動的英國公民獲撤告,原因是政府無法在法律上將中國定義為「敵國」;同時,北京正計劃在倫敦金融區興建歐洲最大的大使館,英國政府仍在權衡是否批准。首相施凱爾因此被批「紅色俗辣」(Red softy),保守黨與輿論指責他為了經貿利益刻意淡化中國威脅、出賣國家安全。國防參謀長雖呼籲「繼續對話」,但若倫敦否決大使館案,英中關係恐將急凍。
從鴉片賠款到中國建館:英國陷入「新時代屈辱」?
1844年的《經濟學人》記錄了一段「帝國榮光」:一列載滿9.5噸白銀的特別列車駛入倫敦。那是大清政府在鴉片戰爭後支付給英國的賠款,這筆「戰利品」最終被送往倫敦東區的皇家鑄幣廠。180多年後,歷史的場景倒轉,中國如今打算在同一塊土地、這座曾象徵侵略戰爭勝利的皇家鑄幣廠舊址,興建一座佔地2萬平方米、號稱歐洲最大的中國大使館。
這場「大使館風波」始於2018年,中國政府當時以5.5英畝的規模買下皇家鑄幣廠園區(Royal Mint Court),原本打算整合駐英機構、集中辦公。計劃一出,當地居民強烈反對,地方議會在2022年駁回建照,但事情並未結束。去年10月,時任住房大臣、現任副首相芮納(Angela Rayner)接手此案,據傳是應中方要求。
英相施凱爾(Keir Starmer)去年11月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通話時,親口表示:「您在通話中提過中國駐倫敦大使館的申請,我們已介入審查。」這番話引發政壇嘩然。保守黨批評他對北京「綏靖」,懷疑政府準備為中國開綠燈,並警告該大使館構成嚴重安全威脅。
反對者指出,大使館設計圖上部分房間用途被塗黑,園區下方更鋪設著倫敦金融區的重要光纖電纜,恐成國安漏洞。不過,英國國安機構認為這些風險可控,甚至主張集中外交據點,反而能讓安全部門更容易監控中國人員活動。

2024年11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里約熱內盧會見英國首相施凱爾。(翻攝施凱爾臉書)目錄
英國政府原本預計10月21日前做出批准或否決決定,但北京遲遲不批准英國駐中使館重建案,使這場外交博弈更加尷尬。如今,倫敦正面臨一道象徵性的難題:當年那個戰敗繳銀的國度,如今準備在原地插上五星旗。
間諜案崩盤:英政府拒稱中國為「敵國」
《經濟學人》指出,就在「大使館風波」持續延燒之際,英國一場涉及中國間諜活動的審判,因程序錯誤而宣告失敗。兩起事件前後交織,讓外界質疑施凱爾政府是否對北京過於寬容。
9月15日,英國皇家檢控署(CPS)突然撤銷對兩名涉嫌替中國從事間諜活動的英國公民的指控。被告是國會研究員凱希(Chris Cash)與在中國任教的貝瑞(Chris Berry),兩人被控多年來向中方提供至少34份「具政治敏感性」的報告。這起原被視為對中國間諜行動的重大警示,如今卻草草收場。
CPS表示,撤告原因在於現行《官方機密法令》(Official Secrets Act,1911年制定)僅適用於「敵國」,而中國在法律上未被視為敵對國家。這部老法雖已被《國家安全法》取代,但案發時新法尚未生效。更麻煩的是,一起與俄羅斯相關的間諜案剛剛確立新判例,要求檢方必須證明該國在犯罪時即對英國國安構成威脅,方可構成「敵國」。
檢方表示,他們曾試圖傳喚政府證人,證明中國對英國構成安全威脅,但最終無人願意在法庭上承認。歷屆政府一向避免使用「敵人」這個字,2023年的官方報告甚至稱中國為「劃時代的重大挑戰」。
然而,情報首長們早已表態:軍情六處(MI6)與政府通訊總部(GCHQ)都將中國列為首要工作重點,軍情五處(MI5)局長麥卡勒姆(Ken McCallum)更指出,中國正展開「規模驚人的長期攻勢」,已有超過兩萬名英國人被中方特工接觸。在政府今夏發表的《國家安全戰略》也明確指出,中國對英國間諜行動、政治干預與經濟滲透都在加劇。
為經濟犧牲國安?施凱爾遭批「紅色俗辣」
間諜案撤告後,保守黨迅速發動攻勢,指控首相施凱爾(Keir Starmer)是親共的「紅色俗辣」(Red softy)。黨魁巴登諾克(Kemi Badenoch)在10月12日致信首相,批評政府「軟弱無能,無法在國安關鍵議題上對抗中國」,並要求施凱爾「說清楚」國安顧問鮑威爾在間諜案中的角色。她與多位保守黨前座議員、自由民主黨,甚至美國總統川普也加入施壓,呼籲政府否決中國大使館計劃。
教育大臣菲利普森(Bridget Phillipson)10月13日回應,堅稱政府與國安顧問鮑威爾(Jonathan Powell)未介入案件,但問題在於這種「放任政策」,讓撤告被視為一場自我閹割的敗仗,也讓英國在對中立場上更顯搖擺。外界因此懷疑,檢方之所以舉證失敗,根本是因為政府拒絕「說出真相」。
《經濟學人》引述一位研究英中關係專家的說法,認為這種迴避態度反映了歷屆政府的「發展中國家心態」——為了貿易、投資和經濟成長,寧願犧牲國家安全。前首相蘇納克(Rishi Sunak)曾明確宣示「如果英國在對中政策的各項利益之間出現衝突,國家安全永遠優先」,而如今工黨政府似乎又將重心轉回經濟。
分析人士指出,英國與歐陸的對中態度產生了落差。榮鼎集團(Rhodium Group)研究員巴金(Noah Barkin)觀察到,柏林、巴黎、布魯塞爾近來對中國的態度愈發強硬,唯獨倫敦依舊溫和。英國似乎在尋找一個「不那麼鷹派」的外交定位,企圖在美國與歐盟之間划出「中間路線」。然而,今年的「對華政策審視」(China Audit)報告指出,政府在對中方針上「既混亂又過於軟弱」。
英中將走向合作還是分歧?
《經濟學人》指出,經濟困境是導致英國態度軟化的原因之一。中國是英國第五大貿易夥伴,佔總貿易額約5.5%,遠低於美國(17.7%)與歐盟(45.7%)。面對經濟疲弱,施凱爾政府寄望改善對中關係以吸引資金。今年1月,財政大臣里夫斯(Rachel Reeves)訪中,僅帶回6億英鎊投資協議,成果乏善可陳。
然而,中英之間因經濟利益時常產生分歧。2022年,英國政府以國安為由,阻止中國企業收購荷蘭晶元商Nexperia,該企業是英國最大的半導體製造商。近日,荷蘭政府接管該公司,引發北京抗議。《經濟學人》預測,下一場爭議將是中國計劃在蘇格蘭興建風力渦輪機工廠,可能再次引爆「中國滲透」疑慮。
儘管摩擦不斷,外交官仍主張與中國維持合作。英方認為,氣候變遷、公共衛生與AI安全等領域若缺少北京參與,全球協議難以推進。前首相蘇納克曾邀中國出席布萊切利AI安全峰會,現任政府延續這路線,希望在AI與生物武器等高風險技術上與中國建立共識。
牛津大學「中國政策實驗室」指出,中英學者在AI安全研究上的合作已見成效,中國AI體系也在模仿英國做法。英國《國家安全戰略》則警告,最大風險來自「誤解與溝通不良」。4月,國防參謀長拉達金(Tony Radakin)十年來首度訪中,在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大學的演講中呼籲:「唯有不斷對話,我們才能理解彼此。」但若中國在皇家鑄幣廠舊址建使館的計劃最終泡湯,這扇對話之門恐怕也將關上。
